Memory's Cards + Gifts (2013年白色情人節 DIY 精選禮物)

全部 HAND MADE(纯人手製作),精心設計,款式精緻;全部都是獨一無二,送給特別的你!!
本網誌將調整圖片及影片顯示,適合大家在 iPad 直向瀏覽本網誌 !!

大家現在可以在 Facebook Fans PageTwitter 追蹤本網更新及歡迎大家給與意見 !!
只要對「 iPhone vs It 」讚好(Like) 或者按 Follow 以後就可以係 facebook/Twitter 收到本網誌最新資訊 !!

新 Blog ~~ Migrate iPhone To Android !! 
如果你想由 iPhone 轉去 Android Phone 就一定要睇吓 !!!
如果由 iPhone 轉去 Samsung Android Phone 就更加要睇吓 !!!





自訂搜尋
顯示包含「私隱」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私隱」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11年7月14日星期四

i上你的臉,美警方將使用iPhone辨識犯罪者,爆隱私爭議。

Law enforcement agencies are being given a device, which attaches onto an iPhone, that enables police compare a photo of a suspect with an entire database of criminals

科幻電影中先進的「逮人」科技有望成真,美國麻省等多個州的執法人員,最快於9月配備手提的臉部掃描器,拍攝可疑人士的臉部容顏、瞳孔或套取指紋,與有前科者的資料庫快速比對,以確定被查者的身份,但有人質疑執法人員使用此類器材,可能侵犯大眾的隱私和公民自由。

這項臉部辨識裝置稱為「摩里斯」(MORIS),是「移動式犯罪者辨識與資訊系統」(Mobile Offender Recognition and Information System)的縮寫,可裝置在iPhone上使用,警員最遠可在被查人士5呎外拍攝其臉部,或於6吋外拍攝其瞳孔,然後立即在資料庫中「搜尋」。

生產商已跟約40個執法機關達成協議,供應約1000台裝置,每部售價約3000美元(約8萬4000元台幣)。部分執法人員相信,新裝置將是重要的打擊犯罪武器,保障私隱團體卻關注這類裝置有機會被「誤用」。

有法律學者認為,當局要有搜查令才能迫使某人張開眼睛接受掃描。生產商亦呼籲執法人員在有合理懷疑涉及犯罪活動下,才使用新裝置。  

[轉載自 : NOWnews 今日新聞網]

2011年6月24日星期五

手機大洩密 : 三分鐘知道你行蹤,神秘公司聲稱以色列科技,500元查一次

只要身懷手機,別人在三分鐘之內就可追查到你的位置,每次費用更只是 500元!一間神秘 I.T.公司近日悄悄推銷一套聲稱由以色列公司開發的電腦系統服務,只要輸入任何大中華地區的手機號碼,便能在三分鐘內鎖定手機位置,被追蹤者全不知情。《蘋果》記者日前放蛇直擊測試,證實系統有效,神秘公司更聲稱正與內地公安洽談中。記者:葉競科


據了解,代理系統的本港 I.T.公司最初是向偵探社以電郵發送傳單,其後一些財務公司、賭博集團等都深感興趣。傳單中列明每次收費僅 50歐元(約 500港元),強調「不成功不收費」。
放大圖片
神秘 I.T.公司的項目經理蔡先生相約記者在咖啡店測試,用手提電腦示範操作。
神秘 I.T.公司的項目經理蔡先生相約記者在咖啡店測試,用手提電腦示範操作。
12345678910
放大圖片
系統在輸入手機號碼後,會顯示最近發射站的座標,並以 Google Map展示手機位置。
系統在輸入手機號碼後,會顯示最近發射站的座標,並以 Google Map展示手機位置。
12345678910

稱就算「飛線」都測到

《蘋果》記者日前喬裝為專營澳門賭團的旅遊業者,以電郵聯絡該公司,一名蔡姓男子回覆,原相約記者到灣仔中環廣場的辦公室商談,其後改約到樓下咖啡店。會面初期蔡充滿戒心,堅持要看過記者印製的假名片才願詳談。「我哋同以色列一班猶太人有生意往來,早排佢哋研發咗呢種技術,希望發展大中華市場,所以將代理權交畀我哋」。
蔡透露此系統主要是透過電訊商「基站」(發射站)所接收到的手機訊號強弱來推算手機位置。他承認其公司仍未儲齊所有基站資料,故推算可能有 50至 200米的誤差。蔡續稱,只要是中、港、台及澳門的手機號碼,無論是甚麼類型的手機,是上台卡還是儲值卡,在世界任何一個收到手機網絡的地方,只要開了機,起碼有八成機會測到位置,就算已「飛線」亦可,機主全不知情。蔡未有透露系統如何取得各大電訊商的內部數據。
放大圖片
系統以 Google Map顯示放蛇記者同事的手機位置(圖),與真實位置(右圖身處九龍塘金巴倫道)直線距離相差僅約 50米。
系統以 Google Map顯示放蛇記者同事的手機位置(圖),與真實位置(右圖身處九龍塘金巴倫道)直線距離相差僅約 50米。
12345678910

正跟公安傾三億生意

為證實其所言屬實,記者先請他測試一個香港儲值卡號碼。蔡用手提電腦以密碼登入一個名為「 Circles」的網站,再輸入手機號碼,僅一分鐘,頁面已彈出 Google地圖,顯示手機位置為九龍塘雅息士道近金巴倫道。
為確保測試公平,記者事前不知身懷該儲值卡手機的同事身在何處,至測試得出結果才致電查問,確定對方正身處金巴倫道,與推算位置相距僅約 50米。記者繼而測試中、台及澳門手機號碼(測試結果見表),當中台灣誤差約 100米,內地誤差約 200米,而澳門電話顯示定位失敗,蔡解釋或是訊號太弱之故。蔡又說,稍後系統還會追加竊聽等功能。
蔡表示,由於反應熱烈,他們決定拒接散客,只做「批發」,任何公司想享用服務,每月都要承包一定配額,超額則補錢。此外,用戶必須透過該公司偵測手機位置,不可自行登入。蔡透露,公司與某間偵探社已近乎落實合作,對方願意每月承包 1,000個配額,以每個 500元推算,費用高達 50萬元。不過蔡揚言其終極目標是內地公安,雙方目前正在斟介,其公司開出三億港元的「買斷價」,若成事的話便會中止民間機構的使用權。
記者根據蔡的名片,發現其公司名稱並無商業登記,位於葵涌的寫字樓亦沒有招牌,重門深鎖。至於蔡最初邀約記者會面的中環廣場辦公室,確是一間 I.T.公司。本報記者昨致電蔡表明身份邀請訪問,但他拒絕。
有警官得悉有關技術流入民間後直言後果嚴重:「如果有人想綁架富豪,只要攞到佢手機號碼就全天候掌握行蹤,藝人就更冇私隱可言,狗仔隊隨便㩒個號碼,佢哋就無所遁形。」

推算距離 偏差可至過千米


香港大學電機電子工程學系副教授容漢青指,以手機號碼追蹤機主位置的原理不算複雜。每個電訊商都會在市區各處設立基站傳送及接收手機訊號,電訊商可透過基站的座標及訊號往來的強弱,推算手機與基站的距離,偏差可以由幾百米到過千米,嚴格來說只能知道機主身處區域,不算定位。

或是黑客竊取數據

不過,其他電訊商的基站其實亦能跨網收到其他公司客戶的手機訊號,只不過不作處理而已,若有人同時掌握所有電訊商的基站數據,就能將推算誤差大幅收窄,從而做到定位功能。
問題是,有關公司如何取得不同電訊商的數據呢?容漢青認為只有兩個可能性,其一就由電訊商提供,另一個就是由黑客盜取。然而,若是電訊商知情下提供,他們應了解此舉或會涉及嚴重侵犯客戶私隱,況且要同時買通所有電訊商亦極為困難。
若是黑客所為,他們縱使有能力以木馬程式等潛入電訊商系統竊取數據,但由於手機定位服務是即時性兼持續運作,電訊商電腦系統保安程式就算「走漏眼」一兩次,最終還是會發現病毒存在,因此他相信能持續竊取數據者,肯定並非一般黑客,「絕不簡單」。

手機追蹤測試結果

地區:香港
手機實際位置:九龍塘金巴倫道 45號
系統偵測位置:雅息士道 18至 20號
誤差:約 50米

地區:內地
手機實際位置:深圳地鐵老街站
系統偵測位置:桂園路
誤差:約 200米

地區:台灣
手機實際位置:台北仁愛路三段 2號
系統偵測位置:新生南路一段 157號
誤差:約 150米

地區:澳門
手機實際位置:測試失敗
系統偵測位置:--
誤差:--

私隱問題 追蹤手機位置未違私隱法

3香港及 SmarTone-Vodafone回覆本報查詢時均表示,未聽聞該科技公司及其提供的服務,亦沒有與任何公司合作提供客戶身處的位置。電訊盈科則強調絕不會向外間披露客戶個人資料。


大律師陸偉雄指,科技公司如透過器材在大氣電波入侵屬於電訊供應商的頻道,會觸犯電訊條例。另一情況就是利用黑客入侵電訊供應商的電腦偷取資料,屬不誠實意圖而取用電腦罪,最高可判監五年。陸偉雄擔心事件或涉行賄等嚴重罪行。
而使用此服務的顧客需否承擔法律責任,陸偉雄表示要視乎顧客是否知情,但即使沒有犯罪意圖,卻已作出犯罪行為,故建議市民小心為上。
至於追蹤他人行蹤是否侵犯私隱?私隱專員公署發言人指不評論個別事件,但指在《個人資料(私隱)條例》中,個人資料是指可識辨在世人士身份的資料,一般而言,純粹電話號碼未必能識辨某個別人士身份,因而未必屬個人資料,而行蹤亦需配合其他能識辨身份資料,才能成為個人資料。

潛在買家 - 私家偵探社:試過得會用

私家偵探張大偉表示,早前經電郵收到宣傳單張後,曾相約提供手機追蹤服務的公司代表見面進行測試,他分別將中、港、台、澳門的手機號碼交給對方,結果全部成功追蹤,他坦言「好驚訝」,但因擔心有關服務可能觸及法律問題,故目前仍未決定購買服務。


私家偵探社「德領商務」負責人余先生亦說,已相約有關公司於日內見面洽談,他坦言:「如果試過真係得,一定會用。」雖收費並不便宜,但可轉嫁到消費者身上。不過他憂慮若將來技術普及,「人人都係私家偵探」。
一名收數佬對有關服務亦感興趣,直言有了這服務,日後「刮友」可省卻很多工夫,不過他亦說:「每次用時要打電話叫間公司幫我哋 check(查),唔係幾方便,三更半夜搵唔到對方就用唔到,如果可以自己 login就用到,就絕對會考慮。」

2011年5月19日星期四

時事‧議題﹕小心蘋果瘋潮 - 小心蘋果瘋潮,物質主義受捧,主導文化,易泄私隱

2011年4月,不少用家引頸以待的蘋果白色iPhone 4及iPad 2正式面世。2011年5月,市場研究機構Millward Brown公布「BrandZ全球最具價值品牌100強」排行榜,蘋果憑藉iPhone及iPad搶購熱,品牌價值在過去一年升逾八成至1530億美元(約1.2萬億港元),成為最具價值品牌,打破搜尋引擎Google保持4年的一哥地位。

蘋果產品成為瘋潮的同時,其引發的文化及私隱議題也值得關注。

預科生:母贈iPhone做功課

中七生林希昕約在2009年已擁有iPhone,「媽媽用iPhone,覺得很方便,於是也買了一部給我」。當時iPhone還未普及,林希昕主要用來做功課,「我讀理科,有時忘了一些方程式,可以用iPhone即時上網找資料」。中六開始,她發現iPhone在同學間愈來愈普遍,「他們一換電話就說要換iPhone」。

除了做功課外,林希昕最常用iPhone上facebook,「家中電腦已有兩三個月沒有開過」。由於用iPhone上網更方便,所以她跟朋友的溝通也愈來愈依賴facebook,「有些人不接電話,可是會經常上facebook」。iPhone用戶的私隱被指得不到保護,林希昕也關注這問題,「所以如要上網填寫一些個人資料,好像買電影戲票,我不會用iPhone,會用電腦」。

大學生:擁一系列產品

大學二年級的阿嫻2009年開始用iPhone,「因為它的apps很方便,又可以上網」。阿嫻很喜歡蘋果產品,除了iPhone外,她還有iPod touch及Mac電腦,「有了一系列蘋果產品,使用起來更方便,因為它們的操作模式相若」。從前出街喜歡聽歌,有了iPhone,她就喜歡玩遊戲及上網。她說身邊很多同學用iPhone,「特別是iPhone 4G面世後!」

蘋果產品帶來的衝擊﹕物質主義受捧

2001年,蘋果在一年間連續推出iTunes音樂軟件、Mac OS X作業系統、iPod播放器,還開設首間零售專門店,iPod全球銷量至今數以億計;2007年iPhone推出,在21國開售,一周賣出100萬部,不乏名人追捧,如時任美國費城市長John Street、荷李活導演Spike Lee等,產品獲《時代》雜誌選為「2007年度最佳發明」。2010年6月,花旗分析師估計,iPad的2010年銷量達1400萬部。

2011年4月28日,蘋果白色iPhone 4正式登陸全球,香港及北京均有大批市民凌晨到門市排隊,蘋果產品的受歡迎程度毋庸置疑,炒賣蘋果產品的風氣甚至由成人延至學生之間,更有學童搶iPhone及走私iPad 2。2011年3月下旬,羅湖海關指3個月內已查獲91宗疑利用未成年人走私的案件,共涉及67名學童。

對於劫iPhone案趨增,中學校長兼學友社社長伍德基認為,搶手機雖是惡行,但家長和青少年用家都有責任,「究竟買這麼貴的電話是否必須,家長有沒有對子女的物質需求開下黃燈呢?」他認為,若年輕人未有經濟能力便過分崇尚名牌,只會驅使他們追逐虛榮感,變得崇尚物質主義。

文化趨向單一

蘋果產品風行全球,連其他品牌都向蘋果偷師。韓國牌子三星的智能手機Galaxy S 4G、Epic 4G、Nexus S跟iPhone的設計十分相似,例如兩者採用方形及圓角設計,apps的圖示設計也相似。2011年4月蘋果公司入稟美國法院,控告三星侵權,指Galaxy智能手機及平板電腦「顯眼地」剽竊蘋果iPhone及iPad的外觀設計風格及多項產品專利。

「蘋果化」的設計似乎有一定趨勢。2008年,文化研究學者鄧肇恆在〈iPhone第二次文化統戰〉一文指出,第二代iPhone的出現是一場「文化」統戰,「重新整合本來為了適應互聯網一次又一次改革而忙得不可開交的文化工業,把報章、雜誌、電台、電視、電影、電腦和電子遊戲等資訊娛樂媒體平台,都收納、改編到用戶的貼身流動裝置,進而逐步主導、改寫文化工業的生產和消費模式」。例如iPad創造出一個新的手提電子產品類別,將線條優美的機身、高清顯示屏和豐富的軟件支援這三者結合起來,而三星、摩托羅拉(Motorola)和RIM等公司亦相繼推出平板電腦。

程式漏洞泄私隱

iPhone集相機、個人電子助理、媒體播放器及通訊於一身,一機在手可滿足工作、通訊及娛樂需要,但正因多功能及方便,衍生出泄漏私隱的問題。由於facebook可與智能手機的電話資料同步,因而令朋友的電話在facebook中出現,手機一旦遺失,很多個人及朋友的資料也可能同時泄漏。

另外,蘋果多次被揭泄漏用戶私隱,如2010年6月推出iOS 4作業系統後,使用這系統的iPhone及iPad開始透過信號站和Wi-Fi等,計算產品所在位置資訊,連同時間一起秘密儲存在產品內一個名為「consolidated.db」的檔案中。如用戶使用iTunes與電腦同步,這些資料也會儲存在用戶的電腦內,即使換了新的蘋果手機,資料也會傳回新產品中,令資料保存下去。專家警告,若取得這些紀錄,很容易分析出用戶的行為模式與出沒位置。

發現問題的電腦人員艾倫(Alasdair Allan)和沃頓(Pete Warden)說,這功能可能成為私家偵探的恩物。「私隱國際」總監戴維斯(Simon Davies)說﹕「這是令人憂慮的發現,行蹤是任何人其中一個最敏感的元素。這種資料的存在,是對私隱的一大威脅。」

2011年5月1日星期日

黑客入侵 PSN,網上兜售多達220萬用戶的信用卡資料

日本 Sony的 PlayStation遊戲網絡( PSN)遭黑客入侵,全球 7,700萬用戶的個人資料有被盜之虞,雖然 Sony強調用戶的信用卡資料經過加密難被盜,但網絡保安專家發現已有黑客在網上兜售多達 220萬 PSN用戶的信用卡資料,開價逾 10萬美元( 78萬港元)。 Sony副總裁平井一夫今日會公開交代事件調查進展。


有黑客以 10萬美元兜售從 PSN盜取的信用卡資料。



PSN於上月 17至 19日間遭黑客入侵, Sony延誤公佈,遲了一周才承認黑客盜取了用戶的姓名、地址、電郵、出生日期及 PSN登入密碼等個人資料,不排除信用卡資料也外洩。

Sony:資料經過加密

Sony涉嫌隱瞞,而且一直強調 PSN用戶的信用卡資料經過加密,黑客難以破解盜取。但網絡保安研究員史蒂文斯近日在網上黑客論壇發現,有人開價逾 10萬美元,兜售一個有 220萬 PSN用戶個人資料的數據庫,當中包括姓名、地址、 PSN登入名字、密碼,更有信用卡號碼、有效期限及卡背的三位數字保安密碼。

史蒂文斯尚未看過數據庫的資料,無法核實資料是否真確,但有論壇會員告訴他,黑客曾嘗試將資料賣回給 Sony, Sony沒回覆。由於 Sony沒詳細交代加密程度,專家不排除黑客已盜取信用卡資料,因為若加密程度低,黑客能將檔案解密。

2011年4月29日星期五

Sony PlayStation 遊戲網絡(PSN)被黑客入侵,本港有 40萬個賬戶受影響

日本 Sony承認旗下 PlayStation遊戲網絡( PSN)被黑客入侵,有 7,700萬用戶資料可能遭盜竊後,不少 PlayStation粉絲對事件感到心淡。而本港則有多達 40萬個賬戶受影響。資訊管理專家龐曼估計事件或令 Sony損失逾 15億美元( 117億港元)。美國有律師準備代表一批 PSN用戶入稟法院向 Sony索償。

本港個人資料私隱專員蔣任宏昨天就 PSN用戶資料外洩,跟 Sony電腦娛樂香港有限公司副董事村瀨勝彥會晤,村瀨就事件道歉,透露本港有 40萬個賬戶受影響,承諾三天內提供詳細資料。蔣任宏要求 Sony提升 PSN保安,呼籲用戶小心自稱來自 Sony查詢信用卡或其他敏感資料的電郵或電話。

2011年4月28日星期四

Sony PlayStation 網 (PSN) 遭黑入侵,恐洩7700萬人資料

如果你有登上日本 Sony旗下 PlayStation遊戲網絡( PSN)玩網上對戰或下載遊戲和影音,請小心。因為 PSN中斷服務六天後, Sony前天(周二)終於承認全球有 7,700萬用戶的 PSN上周遭黑客入侵,盜取了個人資料,更不排除信用卡資料也外洩,可能是歷來最嚴重的個人資料網上失竊案。 Sony遲了一周才公佈事件,顯然隱瞞,遭 PS用戶炮轟。




據 Sony前天表示,本月 17至 19日間,黑客入侵了 PSN,盜取了登記用戶的個人資料,包括姓名、地址、電郵、出生日期和密碼等,信用卡資料也可能外洩。

不排除信用卡資料被盜

放大圖片
一名男子正在試玩 PS3的 3D賽車遊戲, PS3支援立體顯示遊戲。
一名男子正在試玩 PS3的 3D賽車遊戲, PS3支援立體顯示遊戲。
12345678910
Sony沒透露有多少用戶受影響,但由於用戶在 PSN玩網上對戰或下載遊戲、電影和音樂,都需要提供信用卡號碼和其他個人資料,這意味曾登入 PSN使用服務的用戶,都可能中招。 PSN在全球有 7,700萬用戶,單是亞洲區已有 900萬。
Sony在網站登道歉聲明,聲言會透過電郵通知可能已被盜取資料的用戶,又呼籲 PSN及 Qriocity娛樂服務的所有登記用戶提高警覺,密切留意信用卡月結單的賬項,查看是否被人盜用。
Sony在港分公司也發通知,促用戶留意任何欺詐電郵電話,強調公司不會要求客戶提供信用卡和個人資料,公司已設立熱線供客戶查詢,暫未收到香港 PSN用戶個人資料被盜個案。深水埗售賣電玩商店的店員昨天也議論紛紛,但有常常上網打機的市民表示不太害怕。

Sony遲通報涉隱瞞

Sony已通報美國聯邦調查局( FBI),聘請網絡保安公司調查,並採取補救措施,但 PSN被入侵至今未完成修復, Sony希望一周內可恢復部份服務。
網絡保安專家認為, Sony顯然未做好網絡保安措施,更嚴重是 Sony上周二已發現黑客入侵,至前日才通知公眾,足足延誤了一周,涉嫌隱瞞。有 PS用戶很不滿:「 Sony等那麼久才向客戶公開事件,做法太糟糕。」有美國參議員已去信 Sony,要求解釋。
除了 PSN,《衞報》調查發現,黑客只須利用價值 49鎊( 626港元)的簡單裝置和在網上下載免費軟件,即可在公眾地方設定虛假無線 Wi-Fi網絡接收點,人們若不虞有詐,用手機或個人電腦連接這些 Wi-Fi,個人資料都可能被盜。
「無名氏」遭控告曾稱報復
早前網上黑客組織「無名氏」(Anonymous),不滿索尼控告兩名黑客侵權,認為PS3用家有權改裝遊戲機,當時已聲稱會入侵索尼的網站報復,未知今次事故是否與該組織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