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ory's Cards + Gifts (2013年白色情人節 DIY 精選禮物)

全部 HAND MADE(纯人手製作),精心設計,款式精緻;全部都是獨一無二,送給特別的你!!
本網誌將調整圖片及影片顯示,適合大家在 iPad 直向瀏覽本網誌 !!

大家現在可以在 Facebook Fans PageTwitter 追蹤本網更新及歡迎大家給與意見 !!
只要對「 iPhone vs It 」讚好(Like) 或者按 Follow 以後就可以係 facebook/Twitter 收到本網誌最新資訊 !!

新 Blog ~~ Migrate iPhone To Android !! 
如果你想由 iPhone 轉去 Android Phone 就一定要睇吓 !!!
如果由 iPhone 轉去 Samsung Android Phone 就更加要睇吓 !!!





自訂搜尋
顯示包含「健康資訊 Health」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健康資訊 Health」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2月22日星期五

日夜狂玩 Candy Crush Saga,傷頸壞眼易抑鬱

全城瘋玩手機及電腦遊戲「Candy Crush Saga」,無論搭車、等人、返工都分秒必爭去玩,為求過關不少人出門用手機玩,回家用電腦玩,更玩到「唔瞓覺」。脊骨神經科醫生、眼科專科醫生及臨床心理學家齊齊提醒市民,要節制打機,提防玩到頸椎移位、打機上癮及提早老花,賠上健康。

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普及,市民機不離手,車廂中個個做低頭族。香港執業脊醫協會副會長朱君璞表示,逾半頸痛病人都長時間用電腦,多數為25至40歲的上班族,包括上班時用電腦、玩手機及平板電腦,部份人更沉迷玩網上遊戲,引致頸椎錯位。



多望遠景放鬆眼球睫狀肌

低頭姿勢為致病元凶,朱解釋,人體頸椎負責支撐12磅重的頭部,如過度低頭,頸部受力點的負擔便增加,支撐重量或增多達一倍、即24磅或以上,令頸椎長期勞損。病情輕微會出現肩頸肌肉痛,包括頸梗膊痛及肌肉發炎等症狀,嚴重會致軟骨磨蝕及生骨刺,甚至頸椎移位,常見為頸椎第4至6節,若壓着神經線,可致頭痛、頭暈及手部麻痹症狀,日常生活大受影響。

他說:「好多市民沉迷Candy Crush,一玩就幾個鐘,通常會成班朋友一齊玩。」用手機玩時上肢會不自覺過度用力,令肩膊、手臂及手腕感痠痛,非常疲累。他建議市民每玩手機或電腦30至45分鐘,便要休息,進行數分鐘的頸部伸展運動,讓頸部唞一唞。另避免以智能手機打機,最好有電腦,或以支架支撐擺放平板電腦,盡量避免過度低頭。

眼科專科醫生鄭澤鈞則說:「市民用手機或平板電腦玩Candy Crush會好緊張,將部機拎到好埋,加上螢幕光度太強,增加眼睛疲勞、頭痛及刺眼嘅風險。」他也有朋友玩該遊戲至凌晨3、4時,十分沉迷。他指,當電子產品的螢幕放近眼前,眼球的睫狀肌會過度聚焦及用力,加速肌肉退化,嚴重可令老花提早來臨,市民應改用電腦打機,避免用手機或平板電腦;更建議每次打輸遊戲時,可多望遠景放鬆眼球睫狀肌,讓眼睛休息。
玩Candy Crush可向朋友救命(gives life),令朋友圈子內瘋傳,註冊臨床心理學家陳皓宜估計玩家部份有打機習慣,愛追逐遊戲的潮流,或透過打機加強與朋友的社交關係。
她提醒市民應自制打機,如設時限,提防打機成癮,如「唔瞓覺打機」,影響工作或上學,嚴重可致抑鬱或暴躁等情緒。

2012年5月3日星期四

「機」不離手周身痛 [轉載自 : 明報健康網]

[轉載自 : 明報健康網]

新聞聚焦

「機」不離手周身痛

平板電腦、智能電話以觸控屏幕及輕巧作賣點,人人機不離手,無論是搭車、逛街或在家中,長時間低頭「捽」屏幕、睇片、打機,導致「彈弓指」和肩頸痛等愈趨普遍,加上工作長時間使用電腦,加劇手部筋腱勞損、頸梗膊痛。想掃走和預防痛楚,就要定時做伸展運動,舒筋健指。


[轉載自 : 明報健康網]

2012年4月2日星期一

台男狂篤 Mon 手指永直竪

一名台男,因過度沉溺手機遊戲,長期用力點擊螢幕,致右手食指軟骨磨損,手指永久無法彎曲。


醫生指男子每天平均玩5小時以上,持續一個多月,因益智類遊戲點擊螢幕頻率高,加上男子用力過猛,指關節軟骨幾乎被磨光,骨頭間少了軟骨結締組織保護,只要彎曲就會感到疼痛。經5個月復健仍無起色,而手指並沒有人工關節可換,恐造成永久性傷害。

該台男表示,起初只是為打發時間,得知永久無法彎曲後,他沮喪說:「以後不敢再玩手機了!」。

2012年3月15日星期四

逾半人每周加班3.6日損腦功能


準時放工是打工仔的權利,但今時今日已變成夢想。有調查發現,本港逾半打工仔要超時工作,每周平均加班3.6日。工作過忙,逾7成人曾出現不能集中、發呆,甚至忘記曾發生的事(俗稱「斷片」),營養師指會損害腦細胞。

有8%受訪者指最長曾連續工作18天才有假放。

年僅30出頭的Matthew是廣告從業員,每日工作逾10小時,曾試過連續54小時趕工,一整月無休假,久而久之,影響腦部轉數,簡單如3加3的算式亦不會計;甚至說話講到一半,也會忘記原先想表達甚麼。

與Matthew相似的情況絕不罕見,港大民意研究上月中對531名18至55歲的白領進行調查,發現74%人曾於上班時出現難集中、做漏工作、發呆、忘記曾發生的事等,平均每周出現逾2次,反映腦部運作欠順暢,超過一半受訪者直言因此感煩躁或情緒低落。

85%工餘時處理公務

出現上述情況,皆因港人工作太忙欠休息,調查發現,本港白領每周平均工作5.3天,32%更要做足最少6天;54%人直言要加班,平均達3.6日;另有逾30%人工餘需進修,名副其實「絞盡腦汁」。

另外,人力資源公司Randstad的調查發現,405名本港僱員中,85%會在放工或放假時接收工作電郵及電話;35%僱員認為僱主期望他們24小時候命;74%人指收到的資訊多於他們所能應付。

註冊營養師陳國賓表示,打工仔長期受壓,會令腦部增加氧化壓力,損害腦細胞,導致腦功能、特別是認知能力下降。不少人愛飲咖啡提神,其實並不合適,咖啡因反而會令情緒緊張,出現焦慮等情況。

要抗氧化,最佳的辦法是休息;另可攝取一種叫「肌肽」的營養,透過食豬、雞、牛等高蛋白質的食物攝取,有助保護腦細胞及延緩腦功能。

2012年3月14日星期三

醫療新知 : 睡前玩電腦難入眠

時下人人手機或電腦不離身,即使睡前仍在床上玩手機,台灣睡眠醫學學會調查指,九成以上市民睡前一小時仍使用智能手機、電視、電腦,八成受訪者延後睡眠時間。專家指電子產品螢幕的光源會干擾大腦,抑制腦內褪黑激素分泌,令人要花較長的時間才能入睡。

該會調查訪問了 5,127人, 97%以上民眾在睡前一小時仍使用電話或電腦等產品;長庚醫院睡眠專家指出,人的睡眠系統通常要一個小時來準備,因此睡前活動對睡眠質素有直接影響。如睡前仍用電子產品娛樂,會令人處於亢奮狀態,難以放鬆心情。而眼睛近距離看着螢幕的光源,更會干擾大腦,影響睡眠質素。

2012年3月7日星期三

可口可樂百事百樂可致癌


美國消費者組織指,可口可樂(Coca-Cola)和百事百樂(Pepsi)汽水含有大量化學物 4-甲基咪唑(4-methylimidazole),它們會在動物身上引致癌腫瘤。



這種化學物用於為可樂汽水加色,組織呼籲美國當局立例禁用。


可樂致癌? 日飲千罐唔死都難 !!



2012年1月27日星期五

板腦(Tablet)煲劇,聳肩低頭傷關節,玩 iPad 得「 iPad肩」



坐在沙發狂玩 apps、半躺床上煲劇集,去到邊,用到邊,是 iPad等平板電腦大受歡迎的重要原因。但最新研究指,板腦的高度流動性,也是禍害,因用家毋須在桌前正襟危坐,人人無時無刻拿着 iPad聳肩低頭,弄得頸梗膊痛,由此得到硬繃繃的「 iPad肩」和「 iPad頸」。


由美國哈佛公共衞生學院(Harvard School of Public Health)、電腦軟件生產商微軟(Microsoft),以及波士頓的布里格姆與婦女醫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聯手進行的研究顯示,使用板腦的人,頸部彎曲的幅度,多於桌上電腦用家,令關節受壓增加,大大增加肩頸不適的機率。
研究員邀來七男八女共 15名有使用板腦經驗的人士參加實驗,要他們使用蘋果 iPad 2和摩托羅拉(Motorola) Xoom兩款平板電腦,完成指定任務。
研究員也提供了適合兩款板腦的企立設計保護套,方便將板腦傾側放置,其中蘋果 Smart Cover兩種傾側角度為 150度及 730度,而摩托羅拉的 Porfolio Case則有 450度及 630度兩種角度。
實驗人士測試了四種擺放板腦的方式,分別是:(1)放在大腿上,不用保護套;(2)放在大腿上,使用保護套並架設成小角度傾斜;(3)放在桌上,使用保護套並架設成小角度傾斜;(4)放在桌上,使用保護套,並架設成大角度傾斜。
實驗人士按要求,以這四種方式,進行簡單工作,例如上網瀏覽、閱讀書報、玩遊戲、查閱和回覆電郵,以及觀看電影。而研究員則以紅外線三維動作分析系統,量度實驗人士頭、頸姿態、視線角度及距離等數據。

應放桌上豎立使用

放大圖片
板腦保護套不只護機,也有助用戶保持更自然姿勢。互聯網
板腦保護套不只護機,也有助用戶保持更自然姿勢。互聯網
12345678910
刊登在《工作》(Work)期刊的報告指出,實驗結果顯示,四種方式中,以( 4)即把板腦以近乎豎立方式放在桌上時,用家的視角和姿勢才最接近自然;當然,若要進行輸入動作,這角度同樣有害。換句話說,使用板腦,最佳方式是放在桌上大角度豎起,最差劣是放在大腿上,因為這會令人低頭駝背,形成「iPad肩」和「iPad頸」。
研究員強調,需要盡快就板腦對臂、腕造成的影響做進一步研究,因為隨着板腦流行,越來越多機構考慮大量引入使用板腦,須盡快制訂出使用板腦的正確姿勢指引。

2012年1月14日星期六

網癮損腦如吸毒,中國專家首提神經「斷線」證據

中國研究人員率世界之先首次證實,青少年上網成癮會如同吸毒、酗酒般損害腦袋,令大腦神經細胞形態結構起變化,干擾正常的邏輯理解、判斷、推理,乃至情緒和自控能力。
逾5%網民上癮
專家估計全球約有5%至10%網民染有「網癮」,會不由自主地渴望上網,尤其是廢寢忘餐地打機。但這現象對他們身心影響究竟有多大,之前並沒有臨牀醫學研究佐證。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研究員雷皓最近在《PLoS ONE》發表研究報告就首次揭示,青少年網癮患者會大腦「斷線」。
其科研小組聯同上海交通大學仁濟醫院和上海精神衛生中心,利用磁力共振成像方法,對35名14至21歲青少年男女,進行腦部圖像分析,當中17人在問卷調查中被判斷為「上網成癮症」患者。結果發現,網癮患者大腦內的白質組織(white matter,即包含了神經纖維的大腦部分,包括胼胝體、外囊、內囊、扣帶等區域),部分出現微觀結構損傷。有關的神經組織,皆關係到情緒、思維決策和自我控制能力,證據顯示網癮患者這些腦部神經組織,在連接上出現了干擾。
干擾情緒決策自控能力
專家指出,網癮患者腦部左側胼胝體的損傷,與其焦慮程度密切相關;內囊、外囊白質損傷狀况,又與吸毒者的情况非常類似。專家又發現,負責邏輯分析功能的左半腦受損程度比右半腦大,而左半腦損傷愈大,網癮便愈嚴重。
報告道﹕「研究顯示,網癮患者涉及情緒反應、處理事務、專注力、判斷和認知的腦區,白質有異正常。結果還表明,網癮患者可能擁有跟酒精、可卡因等上癮者一樣的心理和精神機制。」研究員還指出,青少年網癮患者腦部的左側舌回、前丘腦、左側島葉、後扣帶皮質和前扣帶皮質等區域有顯著萎縮。青少年階段是大腦發育的關鍵時期,今次研究首次驗證了,青少年網癮與相關腦部結構和功能改變的關係,對深入認識網癮的發病機制,以及探索治療康復方案,具有重要意義。

2011年11月30日星期三

Wi-Fi「殺精」於無形,男士天敵 !!!!

據路透社紐約二十八消息:自從進入數碼時代後,各種各樣的輻射都具有「殺精」功效,令男士的生育能力受到困擾。如今,男士們的天敵再多一項,那便是現今隨處可見的Wi-Fi了。科學家一項研究從健康男子收集精液樣本,把其放在接收 Wi-Fi 上網的電腦旁邊四小時後發現,精液竟然「熟」了,部分更出現 DNA 受損的情況。

手提電腦的熱力和輻射均對男人的精子造成破壞 
阿根廷科學家在一項研究指出,無線上網期間散發的電磁輻射正是「殺精」的元兇。研究人員在著名醫學雜誌《生育與不孕》發表一篇報告稱,他們從29名健康男子那裡收集精液樣本,把其中幾滴放在通過 Wi-Fi 上網的手提電腦下面,然後像平時那樣上網下載資料。4小時後,那些精液竟然被「煮熟」了。

部分精子DNA受損嚴重
科學家發現,放在接收Wi-Fi的電腦附近的精子有四分之一不再游動,而如果精子遠離電腦,貯存在同樣溫度下,則只有14%不游動。此外,放Wi-Fi訊號附近的精子中,有9%出現 DNA 受損,受損程度比遠離電腦的精子高出三倍。據了解,一旦精子結構和 DNA 受損,即使成功懷孕也可能增加生畸胎的風險。

科學家在報告中說:「我們的數據表明,使用手提電腦無線上網,以及讓電腦靠近男性生殖器,可能會導致精子質素下降。現時我們不知道這效果到底是由手提電腦通過Wi-Fi上網引致的,抑或是使用環境加劇這種效果。」不過,他們做另一項研究,把手提電腦開著,但沒有無線上網,結果顯示電腦僅散發微不足道的電磁輻射。

此外,內地早前也有研究顯示,手提電腦會損害白老鼠的精子結構。來自南京的研究人員將48隻白老鼠放在手提電腦的鍵盤上,模擬男性在大腿上使用手提電腦的情況。部分白老鼠每天接受測試4小時,另一些則測試2小時。研究發現,前者的精子在48天後內部結構受到的損傷程度比後者更為嚴重。

上述這些研究結果,支持了另一些研究團隊的研究。例如手機的輻射會使精子變弱。去年,有泌尿科醫生指出,一個男人如果坐著,把便攜式電腦放在雙膝間,則他陰囊的溫度就會上升至不利精子的水平。因此可以說,睾丸受到當今電子裝置兩面夾攻:一方面是散熱,一方面是輻射。

據美國泌尿科學協會說,美國婦女中,有近六分之一不育,而在這些不育病例中,有一半問題發生在男人身上。

醫生駁斥Wi-Fi傷精論
但是,男性生殖與泌尿科學協會主席羅伯特.奧茨醫生說,這一切還未完全清楚。他本人擁有兩個孩子、一台膝上型電腦和一台 iPad。他對路透社說,他不相信膝上型電腦會對男性生殖力造成影響。

他在談到這項新研究報告時說:「這不是現實中的生物學。這是完全人為的環境。它在科學上很有趣,但我認為與人類生物學完全沒有關係。」他補充說,迄今仍未有科學家就膝上型電腦對生育或懷孕的影響做過任何研究。同時在波士頓醫療中心任職的奧茨說:「突然間,科學家們都在為活生生的人製造不必要的憂慮。」

研究人員說,雖然現代技術的影響仍然不清楚,但是生活方式的影響卻是可以肯定的。本月初,《生育與不孕》發表一份報告,顯示在治療不育過程中,男人多吃水果和穀粒,少吃紅肉,少喝酒和咖啡,則其伴侶懷孕的機會就可增加。

Wi-Fi 輻射令樹葉枯萎

Wi-Fi 除了損害人類健康,原來對植物也有害。去年荷蘭一項研究報告稱,Wi-Fi 的輻射可引起樹木生長嚴重變異以及樹皮的液體流失和龜裂。

這篇研究報告稱,由於 Wi-Fi 在現代社會日漸普及,很多落葉樹都受到影響。荷蘭萊茵河畔阿爾芬市5年前發現樹木出現了無法解釋的異常情況,這些異常情況無法用病毒或者病毒感染進行解釋,於是下令進行這項研究。

這項研究讓20棵白蠟樹在三個月的時間裡暴露在各種輻射源之下。最接近Wi-Fi無線電的樹的葉子顯示出像「鉛一樣的光」。這是樹葉表面被染色造成的。這種情況最終會導致樹葉死亡。這項研究發現,WiFi 輻射會抑制玉米穗軸的生長。

其他的試驗發現,這種樹木疾病發生在整個西方世界。在荷蘭,城市地區的樹木有大約70%出現了這種症狀,而在五年前這個比例只有10%。在茂密的深林中的樹木幾乎沒有受到影響。
除了移動電話網絡和無線局域網產生的電磁場之外,汽車和卡車排放的超細顆粒也是一個原因。這些顆粒很小,能夠進入有機體。

2011年9月22日星期四

沉迷 iPhone 幼兒近視

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越趨普及,不只成年人機不離手,小孩子也沉迷得無法自拔。但台灣有眼科醫生指,門診時間經常發現有被父母帶來的小孩子,幾乎一人一個 iPhone。
細問之下,才知父母們因怕孩子哭鬧不停,迫不得已讓他們玩手機。更有家長透露,家中四歲大的小孩每天玩 facebook,又沉迷網上遊戲,結果被驗出近視有 200度。
該醫生指,自小已有深近視,中年以後容易發生視網膜脫落和黃斑病變等眼疾,嚴重者會因此視力受損。



但台灣國民健康局的調查發現,當地小一學童近視率已達 21.5%,小六的更達 65%;本港學童近視問題也不遑多讓。

理工大學 09年公佈的調查發現,本港 6至 12歲學童的近視情況漸趨嚴重,隨着年齡增長,患近視學童由每 10個有一個,增加至每 10個有 6個,家長們須多加關注。


2011年8月25日星期四

上班「逛網站」 工作更有效率

上班族工作期間偶爾會偷偷瀏覽網頁輕鬆一下,但又擔心被老闆捉個正着,但新加坡一項研究指出,上班時「逛網站」可以提升工作效率,這結果或許能為上班族上網時多一個藉口。

研究:自由上網可消疲勞

新加坡國立大學研究員發表調查報告指出,相對於收發電郵、傳短訊等行為,讓員工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網站瀏覽,可以消除疲勞,提升工作效率。

該研究邀請了191人進行,他們分成「上網組」,以及做上網以外事情的「休息組」,並要求他們做一些工作。研究人員發現,「上網組」工作效率高,精神疲勞水平亦較低,並有更高的參與水準。

研究員表示,員工能自由地選擇想瀏覽的網站,有如喝一杯咖啡或吃點心一樣,令人心情愉快、身心放鬆。反之,員工在工作期間收發電郵是一件累人的事,因為無法控制自己會收到什麼信件,還必須花時間回覆,全神貫注下無法達到休息的效果,反而更加疲勞。


..

2011年7月18日星期一

中美專家發表研究報告,過度上網導致腦部萎縮,警告網癮危害青少年

中國美國專家發表研究報告,警告過度上網可能導致青少年腦部出現變異,令大腦皮層中負責處理情緒、語言、視覺、聽覺等功能的灰質萎縮,長遠影響集中力、記憶力、決策力甚至定立目標的能力,亦會削弱青少年的克制能力,容易導致「不當」行為。]


專家估計,中國約有2400萬名青少年上網成癮,有關研究亦以中國大學生為對象。來自北京大學、成都大學、四川大學、中國科學研究院和美國佛羅里達州大學等的研究人員,先以一份國際公認、由8條是非題組成的問卷,找出18名上網成癮的19歲大學生,他們平均每周上網6.3天、每天花8至13小時(平均10.2小時)玩網上遊戲,全部都沒有濫藥習慣。另外18名每天上網少於2小時、沒有上網成癮的同齡大學生則為對照組。

上癮愈久 灰質愈萎縮

研究人員為兩批學生分別進行腦部磁力共振掃描(MRI)比較,結果發現,上網成癮者大腦的灰質(grey matter)均出現萎縮,而且上癮時間愈長,灰質萎縮得愈嚴重。此外,大腦內部負責傳遞信息的白質(white matter)亦出現改變。研究人員稱,這些腦部結構變異是由上網成癮所導致,會令青少年認知功能出現缺陷,更容易對互聯網產生依賴,甚至出現長期功能障礙。

權威期刊登研究結果

英國牛津大學藥理學教授及腦部專家格林菲爾德(Baroness Greenfield)曾警告,兒童的專注力欠佳,可能與使用電腦及社交網站有關,並指出公眾對於使用電腦可改變年輕人腦部的證據關注不足。認為,這次研究的結果惹人關注,顯示年輕人上網成癮的年期與其腦部變化有明顯關係,認為需要更多資源進行更多類似研究。

研究在網上國際科學期刊《PLoS ONE》刊登。該期刊刊登的文章平均有2.8名專家覆核,多名諾貝爾得獎者也曾在該期刊刊登文章。

網癮青年腦萎縮令集中力、記憶力、決斷力差


互聯網急速發展,提供的資訊和娛樂每秒以幾何級數增加,令上網成癮情況越益嚴重。沉迷上網,不只影響日常生活,而且對着電腦太多,更會大腦萎縮:最新研究發現,「迷網」青少年,腦部功能會退化,削弱集中力、記憶力、決斷力以至設定目標的能力。


中國的神經學家和放射學家,對 18名被診斷為上網成癮的大學生,進行磁力共振腦掃描(診斷方法見附表)。這群大學生全部 19歲,每周有六天會上網玩遊戲,每天 8至 13小時不等。研究員也安排了 18名每天上網少於兩小時的學生進行比較。
掃描集中在大腦皮質,即滿是皺褶的大腦外層。這裏由 150億個神經元、即灰質組成,是腦部最直接負責意識的部份,分為不同功能區域,包括運動皮質區、感覺皮質區和聯想區等,分別用於感覺、記憶、思維和智力等活動。
用兩組學生腦掃描作對比,研究員發現「上癮組」的大腦皮層幾個區域有萎縮情況,而且越「資深」的癮君子,「腦縮」越嚴重。另外,「上癮組」同學大腦皮質內的白質也異常;白質的責任,是替灰質和神經系統其餘部份居中聯絡。研究員認為,上癮組「腦部結構異常,多半與認知控制功能受損有關」。

凡事「 Google」大腦變懶惰

放大圖片
無法控制自己上網,是上網成癮的徵兆之一。互聯網
無法控制自己上網,是上網成癮的徵兆之一。互聯網
12345678910
英國牛津大學藥理系教授格林菲爾德,形容研究結果「非常驚人」,皇家醫學會院士西格曼也說研究「敲響了警鐘」。
不過,別以為沒有沉迷上網就安全。現代人習慣凡事都「 Google」,少了用自己的腦去記住事物,記憶力已經大不如前。
隨着搜尋引擎巨擘 Google崛起,上網找資料越來越準確又方便,加上智能手機普及,許多人都是一有疑問就立即上網找答案,科學家指這已令大家的大腦變「懶惰」,不會記住一些上網就找得到的資訊,只記住網上找不到的資料。在「 Google效應」下,人們越來越倚懶電腦和智能手機為「外置記憶體」,久而久之記憶力就變弱了。
英國《每日郵報》

你是否上網成癮?

1.你是否覺得被互聯網迷住,會回想前一次上網、或渴望快點再上網?
2.增加上網時間是否讓你覺得滿足?
3.你曾多次試圖控制、減少或停止上網,但最終失敗?
4.試圖減少或停止上網,會令你感到不安、沮喪或情緒波動?
5.你上網的時間,是否比原定的長?
6.你曾因沉迷上網而影響學業、工作或與家人的關係?
7.你曾對家人、社工或其他人隱瞞自己對上網的投入程度?
8.你是否透過上網來逃避困難,或紓緩憂慮、無助、內疚、沮喪等情緒?
*假如對首五條問題都答「是」,並且對問題 6至問題 8至少一題答「是」,就是上網成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