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ory's Cards + Gifts (2013年白色情人節 DIY 精選禮物)

全部 HAND MADE(纯人手製作),精心設計,款式精緻;全部都是獨一無二,送給特別的你!!
本網誌將調整圖片及影片顯示,適合大家在 iPad 直向瀏覽本網誌 !!

大家現在可以在 Facebook Fans PageTwitter 追蹤本網更新及歡迎大家給與意見 !!
只要對「 iPhone vs It 」讚好(Like) 或者按 Follow 以後就可以係 facebook/Twitter 收到本網誌最新資訊 !!

新 Blog ~~ Migrate iPhone To Android !! 
如果你想由 iPhone 轉去 Android Phone 就一定要睇吓 !!!
如果由 iPhone 轉去 Samsung Android Phone 就更加要睇吓 !!!





自訂搜尋

2009年12月23日星期三

A Decade of the Internet 互聯網這十年:改變生活工作交流方式

對于互聯網而言,千禧年(Y2K)的開端多少有點不吉利。在2000年,互聯網給人們帶來的不是興奮,而是沮喪。然而,2000年的挫敗並非互聯網終結的信號,對一個雜亂無章的行業而言,這正是一次必不可少的“洗牌”。在這次洗牌中,那些雖有偉大創意,卻無長遠商務計劃的網站紛紛走入歷史。而在前人失敗的基礎上肩膀,一批新的網站興起,與前輩相比,這批網站更加機敏。

互聯網在過去十年間的迅猛發展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生活、工作及交流的方式。11月,Pew Research Center 的一份研究顯示,人們對互聯網的使用發生了驚人的變化:

-2000年:46%成年人使用 Internet

-2009年:77%-79%的成年人使用 Internet

-2000年:5%家庭使用了 broadband

-2009年:63%家庭使用了 broadband

-2000年:0%的人使用 Wi-Fi 無線網絡

-2009:54%-56%的人使用 Wi-Fi 無線網絡

而且,網絡給人們帶來種種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壞事:利用網絡聯系的越多,人們之間就越疏離,生活在“現實世界”的時間就越少。誰也說不清互聯網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到底有多大,但基本上可以這樣講,它改變了人們的日常生活。

現在,有必要回顧一下過去十年來互聯網對人類產生的影響了。


1.生活方式
Amazon和eBay等電子商務巨頭實現了網上購物,讓人感覺自己進入了一個虛擬商場,書籍、衣物、高爾夫球棍、電視機、照相機、古董等所有商品一應俱全,只是這里不使用現金。你有出售房屋的意向?忘記中介吧,你可以上網自己就把它賣掉。你想穿上時髦的服裝出席重要場合?只需要從網上租一件就可以了。的確,在商場試穿各種各樣的鞋子是件很好玩的事情,但如果鞋子能夠自己飛到你家門前豈不是更加好玩。網上購物是可以免付運費的。

據eBay稱,該網站2008年銷售額達到600億美元,即每秒成交額2000美元。佩尤研究中心最近一份調查顯示,在過去的四年里,曾利用網上分類廣告網站的成年人的數量已經增加了一倍。

然而,在網上分類廣告網站廣告業務激增的同時,報紙廣告業務量卻在大幅度下滑。報紙行業因廣告業務分流至互聯網而遭到重創,當前的經濟衰退則加劇了這一情況。

據美國報業協會稱,2008年報業廣告收入下降了29.7%。《大西洋月刊》專欄作家梅根‧麥克卡德爾用簡潔而有力的語言說明了這樣一個事實:網絡吃掉了報紙。

不過,就算互聯網再強,也不可能吃掉實體店,“黑色星期五”購物狂潮就能夠証實這一點。不容否認,有時候方便快捷的“點擊購買”,也不如通宵達旦逛逛街買一個價值179.99美元的筆記本電腦讓人愉悅。


2.交流方式
毫無疑問,電子郵件是交流方式的變革:它打破了人際間的壁壘,使人們可以隨時隨地聯系彼此。不過,網絡不嚴謹、非正式的交流特征也會社會規範產生了不良影響,幾乎創造了一種許多人至今人困惑的全新“語言”。

電子郵件(Email)、短信(SMS)、博客(Blogging)、微博(micro-blogging)等已經取代了“過時的交流模式。現在,一些“禮貌小姐(Miss Manners)”正在積極採取行動,向人們介紹(當然是通過網絡)提出適當的電子郵件規範的意見。

曾任 Evite網站編輯部主任的 Eva Ingvarson 在接受採訪時說:“人們長期使用Evite等社交策劃網站組織婚禮、告別單身派對或排練晚會等活動,在線策劃婚禮的情況也變得越來越多。”

Eva 說,甚至就連對待死亡的標准也不再嚴肅:“我發現,有人去世後,人們在公共論壇(Public Forum)表示哀悼的情況也越來越普遍。雖然一些人可能會覺得分享心情令人感到些許安慰,但在網上談論這種事情,而不是坐下來親手寫下哀悼的句子,多少還是顯得有些沒有人情味兒。”

最近風行的社交媒體網站使電子郵件都看起來有些過落伍了。據市場研究公司ComScore稱,在過去的一年中,微博(micro-blogging)網站的訪問量激增了700%。今年3月,YouTube宣稱,其觀眾首次突破1億大關。Nielson Report 日前發布的一份最新報告則顯示,今年8月,人們將17%上網時間用在社交網站及博客網站之上,而去年這一數字才是6%。

或許你會認為這些都是年青人的事情,但最近有調查顯示,Facebook 與 My Space 網站中存在大量年逾花甲的用戶。今年春天,美國科技博客網站Inside Facebook報道稱,“Facebook網站中增長速度最快的仍是55歲以上的女性用戶。”微博也越來越受老年人的歡迎,ComScore最近的一份調查發現,微博用戶一般都在25至54歲。

難道這就是日後人們相互交流的方式?如何才能夠擺脫網絡?“自由”將為你提供這種服務:這個程序由研究生 Fred Stutzman 開發,能夠幫你把網絡封鎖8個小時。

Fred Stutzman 在接受《紐約時報》的採訪時稱:“我們正在走近一個永遠無法從陰雲中逃脫的時代。我發現,回擊的唯一辦法就是自動自發的拒絕網絡”。


3.負面作用
在互聯網的時代,奇跡與噩夢相伴相生:身份被盜、騷擾、誹謗、欺詐等僅僅是冰山一角。不過,由于多數人都是在家上網,環境比較舒適,以至于大家產生錯覺,認為在網上的行為是私人的,也是安全的。

1995年,一部離奇的科幻電影《The Net 網絡驚魂》被搬上熒屏,片中經典台詞透露出了絲絲不祥的預感:女主人駕駛執照 、信用卡、銀行賬戶都被刪除。在這部影片中,美國影星 Sandra Bullock 出演一名軟件工程師,她的身份被一伙窮凶極惡的不法分子盜用。如今,身份盜竊已經是個非常現實的問題,催生出了一個以非法監控個人信用記錄和身份為基礎的完整地下行業。

甚至還有更多的跡象証明,互聯網是敵對國家間的新戰場:2009年4月,《華爾街日報》報道稱,美國的電力網絡曾受到“來自俄路斯以及其他國家間諜的入侵”。7月,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報道稱,朝鮮向韓國及美國發起了大規模網絡進攻,白宮、五角大樓及其它“高級別機構”遭到攻擊。

2008年,俄路斯與格魯吉亞之間的戰爭也蔓延到了網絡:格魯吉亞指控俄路斯在對格開戰的同時,還向其政府網站發起了一系列網絡進攻。安全專家警告稱,“網絡戰”時代已經降臨,由于互聯網具有匿名的特點,所以想要確定罪犯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4.誹謗 VS 言論自由 (Libel vs. free speech)
便利的互聯網讓每個人可以在網上發言,與成千上萬人一起分享心情。而在這種近似美國“狂野西部”時代的氛圍中,法律需要奮起直追才能跟得上科技發展的腳步。

十年前,在背地里講老板壞話只能算的上是“發洩”;現在在微博網站上毀謗你的老板就有可能讓你面臨被起訴的境地。今年8月,一位匿名博主在自己的博文中寫下了《紐約城里的蕩婦們》一文,博主在文中將《時尚》雜志封面模特麗斯盧拉-居恩稱為“蕩婦”。為此,一名美國法官要求谷歌網站提供該匿名博主的真實身份信息。

網上謾罵暫且不論,網絡上的人身攻擊有時候會升級為現實威脅。研究顯示,女性日益成為網上性騷擾的對象,最初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的聊天室里,現在是在博客空間里。2007年曾發生過一件曾登上世界各國報紙頭版頭條的事件:美國著名博客、Java技術專家基斯-西拉在博客中遭遇匿名“死亡威脅”,在數周的時間里她不得不暫時關閉博文,並取消公開露面。

對于青少年和兒童來說,互聯網甚至可以說是一塊危險的領域。雖然“Facebook”和“MySpace”等網站設有年齡限制,但網站畢竟無從考証用戶的信息真實與否。據CNN報道稱,有研究表明38%的青少年兒童在線注冊過信息,而相關專家也在“多大才能上網”的問題上爭執不休。

多起引人注目的事件表明,即使是青少年,也要為在網絡上的所作所為付出法律代價。目前,英美年輕一代正在流行“Sexting”(性短信)”。雖然這種互發艷照和葷段子是很一種很普遍的現象,但它卻使美國佛羅里達州一名青少年因此被作為性侵犯者被記錄在案。

法律是否能跟上快速發展的互聯網?目前來看還有待觀察。喬治-華盛頓大學法律教授傑弗里-路斯在接受CNN採訪時說:“法律只擅長處理那些極端、惡劣的案件。在面對面接觸的過程中,對個人行為進行約束的往往是良好的舉止、社會規範和禮節,而這是法律所不能替代的。


5.現在該怎麼辦?
2000年,微軟的創始者比爾-蓋茨分享了他對未來互聯網影響的看法:“如同電話、電力、汽車和飛機塑造了20世紀一樣,互聯網也將塑造21世紀的最初歲月,它將對我們工作和生活的方式產生深遠、積極的影響。”

最近,佩尤研究中心對互聯網可能會在2020年扮演什麼樣的角色進行了調查。兩個主要調查結果顯示互聯網的前景不容樂觀:

-個人及組織的透明度將會提高,但這並不一定能夠促進個人誠信、社會寬容度的提高。

-私人時間與工作時間、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的界限將進一步模糊,而這最終會對人們基本的社交關系生產影響。

雖然互聯網的能力越來越強大,但仍有一些東西是無法下載的,例如真實的生活、你自己的個人經歷等。科技讓世界變得越來越小,但人們始終都要記得,鍵盤、服務器和顯示器不是整個世界,世界在電腦之外的地方。

Source :
http://news.yahoo.com/s/ynews_deca/ynews_deca_ts997



沒有留言: